热门景点拍照打卡 ,成了大型“抄作业”现场
在上博东馆“星耀中国 :三星堆·金沙古蜀文明展”现场 ,总有人站在青铜面具后手舞足蹈;在浦东美术馆艺术家徐冰的巨大装置作品“引力剧场”里 ,不少人都会埋头望向镜面深处……在各个文旅热门景点,总能看到一群奇怪的人似乎目前进行着某种神秘仪式——其实,他们是xm外汇平台登录在拍照。与过去在文旅景点与美景合影不同,一些年轻人选择创新搞怪的拍照方法,通过创意将自己融入景观之中 。
然而这些原本特意区别于旧有打卡拍照以彰显个性的行为,却在社交资讯的推波助澜下被越来越多人模仿,五一假期期间社交资讯上还出现“打卡照抄作业”这样的热门议题,原以为拍下独特的纪念照 ,网上一搜全是XM外汇平台监管“同款” 。
当创新成了跟风,这样的打卡还有意思吗?
创新搞怪的拍摄打卡
“很多人在做同一个姿势 ,整个场面像在举行某种神秘的仪式 。”带着儿童前往云冈石窟游玩的市民罗女士“终于成为其中的一员”。在云冈石窟第19窟的雕像前,云集了不少游客,不约而同地朝半空举起手掌——通过相机仰角错位 ,就能拍出与巨大雕像“击掌”的图像 。
“我是在社交资讯上寻找旅游数据和攻略时发现这一状况的。”罗女士记得,出发前在社交资讯上查找 ,发现很多人提到的并不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第20窟雕像 ,而是旁边第19窟将手掌抬起的雕像 ,ECMarkets外汇代理现场不少人都会举手与佛像“击掌”,“这样拍出来的图像比普通的游客照更有趣 。”
在现场,罗女士发现不光大量游客举手与雕像“击掌” ,还有人会略加变动 ,比如让儿童以此为根源比出“剪刀手”或拳头,图像上看起来就像在和雕像进行“石头剪刀布”的游戏 。就连第20窟的雕像拍摄也被开发出类似的玩法 ,有人举起移动设备,错位拍摄仿佛雕像在接听电话。
这样创新搞怪的拍摄模式,在各个文旅热门景点前不断上演。走在上海外滩 ,如果有人身姿笔挺、神情庄严,还摆出手握权杖的姿势,那么他们很有可能目前“戴皇冠”——附近的外滩中心以其顶部如皇冠般的造型而闻名。一些市民和游客拍照时会通过错位让建筑顶部正好位于头顶,而海关大楼顶部的钟楼则在画面中成了握在手中的权杖。而在一江之隔的陆家嘴滨江,“皇冠”因距离显得小一些 ,则是年轻女性和儿童们打卡的好去处 ,甚至有人专门带宠物来此拍摄“戴帽图像” 。
无独有偶 ,在艺术家徐冰为浦东美术馆打造的巨大装置作品“引力剧场”里 ,时常可以看到参观者拿着移动设备埋下头 ,再摆出各种姿势拍摄地面上自己的倒影——这样拍出来的图像,能将自己置身于完全对称的纵深空间之中 。
追求旅游的“松弛感”
这样的拍照方法为何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?Exness外汇平台“比起一本正经的景区打卡照 ,这些搞怪的拍照方法将自己融入景观之中,仿佛自己在和景色 、艺术品交流。”罗女士很喜欢这样的拍照方法,“一般的景点拍照人是人、景是景 ,但这样拍照让人和景发生了关联 。”在浦东美术馆自拍的游客李旭表示,这样拍照仿佛让自己变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,“当我们目睹文字被吸引进一个黑洞 ,无论惊愕、彷徨还是跟着一起被吸进去 ,画面就不再是一张图像 ,而是变成剧情了。”另一位参观者刘霏则认为 ,相比那些“精致到每一根头发丝都反复设计变更的美图” ,她更喜欢社交资讯上这些不必在乎“表情运维”的搞怪照 ,“过去流行的各种美景美照要花很多精力找点位 、拍摄和修图 ,但旅游不就是要追求‘松弛感’吗?”
这些看起来有些古怪又充满趣味的“仪式” ,往往通过社交资讯的传播发酵,引发众人的模仿。市民沈先生在上博东馆参观目前举行的“星耀中国:三星堆·金沙古蜀文明展”时,发现有人半蹲在黄金面具独立展柜前 ,定睛一看有人从背面拍照 ,原来是社交资讯上流行“把黄金面具戴上脸”的拍照方法 :从展柜后方拍摄展品正面的人物,变更好角度就能让展品的反光与现实中的人像重合 。“上博东馆为了参观效果采用了低反玻璃,本来就不太好拍镜中倒影 ,观众拍照占用太多时间也作用他人 。”在他看来,无论是拍摄美照还是搞怪照,“如果花太多时间、用太多设计,不都与‘松弛感’背道而驰吗?”
回家之后,罗女士也被社交资讯上云冈石窟前“神秘仪式”的探讨而惊讶 。“其实利用错位让人和景点 、艺术品交流的拍摄方法并不新奇 。”罗女士记得90年代全家到四川乐山旅游 ,就曾拍摄过“隔空触碰”大佛耳朵的图像 。“无论是父母那个年代拍照时一定要与地名匾额合影以证明‘到此一游’ ,还是九寨沟等景区专门划出‘最佳摄影点’,再到如今的‘神秘仪式’ ,如果只为‘拍出和他人一样的图像’大费周章,是否还值得?”
在一些人看来,很多热烈社交资讯的打卡照,往往出自偶然 。以云冈石窟的击掌照为例,最早可以追溯到去年10月网友“老徐在慵懒星球”前往云冈石窟游玩时的一条笔记。当时第20窟打卡拍照的人太多,她们没有去“网红机位”排队,而是突发灵感将镜头对准旁边19窟的雕像,拍出了独树一帜击掌照。图像提交至小红书,吸引大量观众围观 ,她便在观点区复制了机位和拍摄技巧,这一“跨越千年的击掌”逐渐成了如今最火的打卡动作,也带动了新的“打卡机位” 。
“拍照本来就是旅行参观的记录 ,别人总结的打卡点 、仪式感,错过了就错过了 。”在沈先生看来,如今很多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拍照,反而失去了享受旅行和文艺作品该有的“松弛感” ,“文旅不是科学实验,有严格的程序和可预料的结论,最难忘的瞬间往往来自无心插柳”。(记者 简工博)